古人有云:“律,法也。”中国古代利用礼乐制度,加强皇权,巩固统治。从而达到“法”的效应。而不仅仅是音律与政律。自然有自然的生存规律。人类社会有人类社会的行为法则。无论是律诗的兴起,还是各朝各代颁布多种多样的律法,甚至是寻常百姓家中,每逢年过节家庭集会对位置的严谨对仗的讲究,都无一不体现了中国人对律的重视。
有人认为,中国最早的“律”起源于氏族公社时期。从一方面来说,被强制执行的例律是为了在生命脆弱且生产资料不足的情况下保证人口的最大成活。比如身有重病、残障、老幼妇孺,是不用参与狩猎活动的。由一定权威的统领分发个人应得的生存物资。其次,纵观中国朝代发展史,如果你仔细观察,就能发现这其实也是例律的发展史。虽然他们各自有不同,不过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巩固统治。无论是何朝代,皇帝登基第一件事便是修改例律。但是,色彩斑斓的,在各朝各代分别起了不同效果的所谓“律”,无不折射出古人的伟大与聪慧,这千年的文化精髓值得后人推敲,传承。
夏商西周之时,最让人拍案叫绝的乃属礼乐制度与嫡长子继承制度。先者通过不同的场合与所欣赏的人的等级,来奏出不同的乐章,从而达到加强尊卑观念,巩固皇权。而后者明确规定皇权世袭且至高无上,皇权乃上天赐予,不可觊觎。虽说它有很大的弊端,但在当时的封建时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效果。它稳定了人心,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朝代的绵延与安定。
再来看朱熹所提出的“三纲五常”思想。于当下社会而言它的消极成分大于了积极成分。但在当时它却有不容小觑的维持秩序的能力。它是调整、规范君与臣、父与子、兄与弟、夫与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被用于教化天下、维护社会伦理。它甚至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和观念,被写进封建家族的族谱中。可见中国古代对律的高度重视。
律除了在政治方面大有作为,在文学与艺术的世界里也无比夺目。首当其冲的,律诗。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一般有几个字说几言。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广义律诗允许失粘狭义律诗不允许失粘。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律诗是汉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具有重要意义。中文是少有的具有音律美的语言,而律诗是中国特有的具有乐感的诗篇。正是因为有如此繁琐的要求,造就了律诗的美感与动人之处。
在音乐中,更是体现了律的尊贵地位。没有音律,那音乐自然也就无法成乐了。恐怕是杂乱无章的乱奏。在中国,最早的音乐是用来祭祀的。它严谨规定了每个音符的宫商角徵羽,从而达到乐器的有序演奏。而起源于民间的诗经,实际上是百姓们在劳作,战争,喜丧时随性而作的音乐,随不十分严谨,却也蕴含其中的道理与韵律,让人啧啧称奇。
目光转向现在。上至国家的刑法宪法,下至日常生活的排队等候,我们的生活都是有条有理的按照某个规定行事。无规矩,不成方圆。
但是现如今,律却在逐渐被人轻视。每年各地的大小违法案件不胜枚举,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发现,并非所有人都按照规定行事。难道各式各样的食品安全事件,反动恐怖案件,甚至是国家间的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不是对人们遵守律的拷问吗?古人留给我们的大行之理却在今天被人渐渐遗忘,而生活中那些默默无闻的,坚持着依法守纪的人却被人嘲笑为“傻子”。我在某论坛上看见一个妈妈提出这样的问题:“孩子实在是太老实了,坚持听话守纪律,同组的孩子纷纷逃避值日回家,我女儿却默默一个人打扫到晚上六点,这样的傻孩子真的好吗,我心里想让她不那么老实,有什么办法?”看似是大部分主流家长的价值观,出于对孩子的爱,不希望他们受到一点点委屈与不公,如果他人不遵守这个纪律,那凭什么要求我遵守?
可是,似乎大家都忘了,遵守纪律,本是我们的义务与责任。我们不能苛刻的要求别人逐条行事,却可以要求自己,事无巨细,一一遵纪。久而久之,风气的扩散终将还给社会一份来自良心的忏悔。驾考的第一题,要求我们无论是何种情况,车让人。可是谁又能真正做到?大家都陷入了一个看似烦躁的社会,何曾想,只要人人都能墨守心底那份坚持,就算是做一个“傻子”,那么畅通与安定自然而然的也会降落到每个人身边。
律,是思维带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心底的最后一道防线,是默不动摇的屏障。自然有适者生存生老病死,而人类的律,却教育我们做一个正直的人,并保护我们的生存与发展。
行以律,谨于律。